淮安市二院援鄂医疗队员集聚力量共同研究治疗方案
在去武汉的路上,淮安市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刚医师不禁想起17年前的那个春天,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医学生,可他能做的只是每天呆在宿舍,自己却无能为力。17年后,他挺起胸膛,穿上战衣,从前辈手中接过听诊器,勇敢地奔赴前线。目前,他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里工作,为这里的患者抗击病魔,让武汉的春天早点到来。
李刚医师(右二)及同事与患者合影
刚到武汉时,即使作为一个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呼吸重症医生,李刚依然被当时的情况惊呆。病区刚开放半天就满负荷运转,同一间病房里住的有的是一家人,有的重症病人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医院外还有一些等待住院的病人,新闻里每天上升的数字……这一切,都让他的心情无比沉重。
李刚医师在读片
“只要投入工作,就什么都不管了,也什么都不怕了。我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治好他们!”打起精神,李刚秉着这份信念,开始了在武汉的战斗。
李刚医师(左)与患者交流
10床是一个84岁的老奶奶,刚到病区的时候吸着氧气,脉氧只有50多,随时有生命危险。经过积极抢救,接上呼吸机后,病人的脉氧终于缓慢地上升到了90。看着病人逐渐红润的嘴唇,慢慢稳定的生命体征,李刚和家属都松了口气。但是面对高龄、危重的患者,接下来的几天尤为关键。为此,江苏医疗队还特意先后邀请了苏大一附院黄建安教授和南京胸科医院林勇教授两位知名专家,进行了远程病历讨论会诊。经过专家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李刚期盼着她能熬过这一关。
李刚医师在隔离病房
57床是一个80岁的老爷子,病房里还住着他的女儿女婿,一家三口都确诊了。刚来的时候,老爷子病情很重,即使用着呼吸机,脉氧也只能在85左右,如果再不缓解,就需要插管了。医疗队晚间讨论后决定拼一把,在征得患者本人和他女儿同意后,开始使用激素。慢慢的,病人的情况稳定了,甚至可以短时间撤去呼吸机。就在大家松了口气的时候,其女婿开始连续三天的高热。李刚至今还记得,病人的女儿在门口一边流泪一边对他说:“李医生,请您一定要帮帮忙,救救我丈夫啊,他是因为照顾我爸感染的,要是这么去了,我以后怎么活啊!”李刚知道,这位中年女性的内心一定很煎熬,生命中最亲近的两个人病重,谁的心里都不好过。李刚不停地安慰她,幸运的是,调整治疗方案后,她丈夫的体温控制了,复查CT也在吸收了,终于病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江苏省内专家与武汉前线视频讨论病例
毫无疑问,这场瘟疫对于武汉、对于全国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每天新闻里跳动的数字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来武汉之前,李刚无法体会那种面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力。人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到武汉这么多天,他在病区没有看到一个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一句关怀、一个好消息就能让他们开心不已,他不禁为武汉人的这种勇敢无畏所折服。李刚相信,全国的医疗工作者为武汉带来了希望,但是,是这些坚强的人民,让医务人员看到了曙光。李刚在家书里这样写道:“我不知道哪天能够回到家乡,但是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援鄂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