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二院援鄂医疗队员忍受对家人的思念始终坚守在武汉战地前线
“妈妈,我太想你了,可不可以把我快递到武汉?”视频里,6岁儿子眼泪汪汪地用小手指着胸口,“这里非常非常想妈妈!”目前,淮安市二院援鄂医疗队成员、急诊科主管护师顾玲玲和队友们已在武汉持续奋战四十五天,他们用生命坚守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她说:“我们每个人都像勇士一样在战斗,不胜不归!”
淮安市二院援鄂医疗队员为病人送去关爱与温暖
“武汉有好多人生病了,妈妈要去救他们!”
“虽然这样的灾难谁都不愿意发生,但既然发生了,我一定要尽一份力。”顾玲玲说,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出征武汉,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疫情发生后,顾玲玲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1月27日凌晨接到出征电话,她连夜收拾行囊,奔赴前线。她说,作为一名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急诊科护士,有责任也有能力战斗在防控最前线。出征前一夜,听说妈妈要去武汉,一向听话的6岁儿子哭闹许久,试图留住顾玲玲。“看到儿子哭成那样,我心里也很难受。”说起儿子,她几度哽咽,“我把他抱在怀里,不断地告诉他,‘武汉有好多人生病了,需要妈妈去救他们!’”第二天清晨5点,顾玲玲吻别了睡梦中的儿子,奔赴武汉。
在武汉这段时间,顾玲玲母子俩每天都会在网络上相聚。“就在前几天,儿子突然说太想我了,还问我‘可不可以把他快递到武汉’……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赶紧转移了话题,让他讲讲开心的事……”
顾玲玲奋战在武汉江夏的隔离病房
戴着起雾的护目镜,她也能“一针见血”
前期培训过关后,顾玲玲跟队友们迅速进驻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房。身穿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顾玲玲说那时她才真正感受到战“疫”的凶险。进入隔离病房前,医护人员必须全副武装才能开展护理治疗工作,身上穿着隔离衣,脸上戴着N95口罩、护目镜、面罩,手上还要戴着两层手套,“整个人都被罩着,一点都不灵活,面罩上常常都是雾气,也看不清,工作十几年积累的打针‘手感’也很难找到。”虽然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难度,但顾玲玲说她很快便适应了。
顾玲玲所在小组负责的多是重症患者,年龄偏大,常年卧床,静脉状况不是很好,用行内话说“血管又细又脆”,要在重重防护下进行留置针操作,确实有些难度。前不久,顾玲玲刚给一位80多岁患者打留置针,当时她的护目镜上满是雾气,手上还隔着两层橡胶手套,在有限的视线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根血管,凭着她娴熟的技术“一针见血”,非常顺利。“一点都不疼!你太棒了!”躺在病床上的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不断夸赞江苏医疗团队技术好。
顾玲玲与患者交流
战“疫”情深,悉心照顾患者送营养食品
不久前,一位刚入院的83岁患者引起顾玲玲的注意。“每次送来的饭菜,奶奶都不怎么吃。”经过耐心询问,原来奶奶牙齿和胃都不好,平时三餐基本以流食为主。“身边没有家人陪护,不吃饭没有营养怎么能行?”顾玲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班回到宿舍后,她在微信群里跟队友们商量,“平时队里都会发牛奶、八宝粥之类的食品,能不能送点到奶奶那里。”顾玲玲的提议,得到队友们的热情回应,“我很感动,这些食物都是大家嘴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第二天,他们便带了许多能吃又有营养的食物送给患者。
在隔离病房,护士除了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还要照顾他们日常起居,比如,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喂饭、鼻饲、更换尿不湿、清理大便等。“常常忙得浑身汗湿,闷的时候气都喘不过来。”模糊的护目镜、满脸的压痕、浑身的汗水,这是顾玲玲的工作常态。但每当听到患者的一句“谢谢”,看到患者出院时灿烂的笑脸,她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顾玲玲和队员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心
“现在病房里患者越来越少,每天都有患者出院,我们跟他们一样开心!”顾玲玲兴奋地分享着心中的喜悦,她说胜利就在不远处,她会继续加油,直到战疫胜利的那一刻。
顾玲玲工作时全副武装
(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