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背后,“醉”里行路不曾息!
麻醉科医生仿佛自带神秘色彩
他们可以让患者
瞬间“沉睡”过去
也可以让患者如期醒来
这宛如一台魔术
但能够巧妙把握“如期”
却并不容易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专家
就是麻醉科主任王军博士
01
克服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只要是外科医生敢于开展的手术,我们都能够配合开展麻醉。”王军博士坦言,这样的大胆和自信,是麻醉科医生在患者的生与死之间,闯出来的路。不过,麻醉科医生护佑的不只有患者的生死,还有治疗的舒适。如肿瘤病人的疼痛治疗,消化内镜的无痛检查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且均已在全国普遍开展。“从克服疼痛到舒适化治疗,这是所有麻醉科医生几十年来的共同钻研和探索。”
1991年,王军主任从徐州医学院(现徐州医科大学)麻醉专业毕业,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一名专职的麻醉医师。“我们麻醉专业开设并不算早,以前麻醉医师都是由外科医师和护理人员转行而来,徐医大的麻醉专业是全国最早开设的。”
谈起第一次给病人麻醉时的场景,王军主任历历在目:“那是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的手术室实习时,老师让我看着他做了一个麻醉,第二个麻醉就让我自己上手,紧张到冒汗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学校都是用动物练习,第一次在人体进行麻醉,虽有老师在身旁压阵,但是王军主任的内心真是万马奔腾。强忍着紧张,一针扎进患者的椎管中,推入麻药,成功了!30年的从医生涯,就是从这一针麻药开始的。为了深入研究麻醉专业的临床知识,王军主任先后考取了遵义医学院的硕士学位和中国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奠定了他深厚的功底,30年的麻醉生涯,如今他已“从心所欲不逾矩”。
02
把好救命手术的头道关
“麻醉医生要有很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不仅要观察到血压的升降,更要快速找到变化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而且有经验的大夫能提前预知血压的变化,早早地做好准备,减少病人血压的波动,这样整个手术做下来都比较平稳。”王军主任介绍说,麻醉医生的战场都是在千变万化的手术中,不管什么情况,顶住了就是挽救了生命。
曾经有一名刚做过支架植入的心梗患者,被查出患有肺癌,需要手术治疗。但是麻醉药大多有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和降低血压的效果,此时要做手术,简直就是万米高空走钢丝。“如果等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了再手术,很有可能肺癌会恶化,甚至扩散,那时候再手术的意义就不大了。”为了保住患者生命,王军主任迎难而上,手术中密切监视着患者的血压以及各项生命指征,稍有波动立即进行调整。三个小时的手术,王军主任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好在手术顺利完成,外科医生看着王主任额头的汗珠,笑着说:“有王主任保驾护航,手术才能如此顺利。”
03
年轻医生是麻醉的未来
就麻醉专业本身来讲,有许多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像麻醉设备、麻醉生理、麻醉药理、临床麻醉等。尤其是麻醉的药物,一种新药的使用或者老药新用,都要经过很多实验才能最终在临床中使用,麻醉大夫必须确保自己所使用的药物对病人是安全的。王军主任为了提升科室整体技术实力,带领科室医生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让他们经常有新鲜内容得到滋养。
“麻醉科的医生其实背后有很多艰辛的付出,为了手术台上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沉着、正确地处理紧急危重的突发情况,他们要花大把的时间沉淀自己。”麻醉科的年轻医生张碧玉曾经是王军主任带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这里。几年的锻炼下来,张碧玉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麻醉医生。去年,张碧玉受科室委派,前往南京市第一医院学习“经食道超声心脏检查技术(TEE)”,学成归来,目前已经在我院常规开展此项技术。近年来,麻醉科在王军主任的带领下,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技术实力日渐雄厚,现常规开展靶控输注(TCI)麻醉,纤维支气管镜,经食道超声检查,自体血回收技术,麻醉深度和脑功能监测等多项先进麻醉技术。同时开展了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无痛人工流产、无痛宫腔镜检查,并积极学习引进相关新技术如光索、喉罩、纤支镜、可视喉镜等的应用。
从手术麻醉,到无痛分娩、舒缓治疗……患者们越来越多克服疼痛的愿望,得到满足。但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麻醉学科发展,同样面临着待解的难题。目前我院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手术室经常满负荷运转,麻醉科医生积极响应院党委各项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无私奉献,将百姓健康放在首位,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