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脑”病“心”治!这些人群要警惕脑卒中“恶魔”!
46岁的陈女士家住淮阴区,几天前,她突然发现自己左侧身体无法动弹,家人赶紧将其送至我院神经内科就诊。
到达医院时,患者已发生偏瘫1小时且双眼向右侧凝视,18病区主任赵颖博士经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初步判断患者为脑卒中,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在最短时间内为其制定并实施溶栓、取栓的治疗方案,由于抢救及时,患者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效果满意。
然而,虽然症状缓解,陈女士仍愁眉苦脸,十分苦恼,自己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也没有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年纪又不大,为什么脑梗塞会找上自己呢?内心非常担心今后自己会不会再次发生脑梗塞?为了帮患者搞清病因,做好预防工作,赵颖博士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经过仔细筛查,发现陈女士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判断患者的脑梗塞应该是心源性疾病引起,发病的源头就在这里。患者终于弄清楚自己的病因,后续经过积极病因治疗,将彻底摆脱了对脑梗塞再次复发的恐惧。
赵颖博士介绍,近年来,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青年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与老年缺血性卒中相比,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复杂多变,传统血管危险因素仍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其中心源性栓塞、颈动脉夹层、烟雾病等是临床常见的危险因素。此外,血液系统异常、恶性肿瘤、遗传因素、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精神活性药物滥用等亦可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尽管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存活率明显优于老年人,但其卒中复发和其他不良事件的风险亦增加,如神经精神问题和癫痫发作等。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点:
1
行为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常规血管危险因素对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存在明显正相关。有研究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随访观察,发现腹型肥胖(64%)、吸烟(55%)、缺乏运动(48%)和高血压(47%)是发病率最高的危险因素。大多数血管危险因素在男性中更为普遍,且在男女中均有随年龄聚集的趋势。国内研究表明,缺少锻炼、患高血压、大量饮酒和吸烟人群发生青年缺血性卒中风险较大。行为风险因素在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比中老年卒中更深远。
2
心源性疾病
1、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时,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落是最常见的原因。
2、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多在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
3、心房颤动(AF)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约0.15-1.0%,在二尖瓣疾病中高达79%,心律失常的死因中占第二位仅次于室颤。
4、卵圆孔未闭(PFO)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FO 是青年隐源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病因,且为独立危险因素。PFO 的大小、分流的大小和伴发房间隔动脉瘤可以改变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5、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左心室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脑卒中并不常见(发生率2%~4%),多见于前壁梗死,并存心衰或心房颤动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明显增高。
3
饮酒及药物
长期或短期大量饮酒均已经被证明会增加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可能原因包括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以及对止血、纤溶和凝血的不良影响。酗酒者常会经历更频繁的头部和颈部创伤,进而导致颈部动脉夹层。可卡因、安非他明等新型毒品可通过不同机制使吸毒者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包括急性高血压危象、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动脉粥样硬化加速、中毒性血管炎、心律失常、心肌病及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特别是在静脉吸毒者中。
4
感染
急慢性感染可能会通过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激活、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造成高凝状态等,从而增加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5
免疫遗传因素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及抗磷脂抗体持续中高度低度阳性为主要特征的非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年轻女性。
赵颖博士提醒,由于目前尚无针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管理的具体指南,特别是青年缺血性卒中中隐源性卒中比例较高,同时,常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在青年卒中患者中效果不明确,对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以及预防卒中复发应采用个体化原则。青年脑梗塞患者应当及时筛查发病因素,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赵 颖
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内科十八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
淮安市533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帕金森病专委会委员
擅长帕金森病全程管理,DBS的程控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SCI5篇,影响因子共计22.4,获淮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奖二等奖,淮安市医学新技术一等奖。
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神经内科专科门诊时间:周五全天
下一篇:坚守,是我对祖国最深情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