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非洲】当中国智造遇上非洲之痛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援非专家用直角坐标系破解非洲渔夫的三年病痛
3月16日,一场特殊的手术在非洲桑给巴尔奔巴岛简陋的摄片室里悄然上演。中国第34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磊与当地医生Ali、影像技师Mkubwa合作,用自制的“土法透视”设备和精湛医术,成功为患有腰椎肿瘤的50岁渔民Qassim施行了局部麻醉下第3、4腰椎椎体活检+椎体内“骨水泥”注射术。
该手术在
中国医疗队援桑给巴尔
61年历史尚属首创
是中国援非医疗史上 值得铭记的坐标系创新

受援医院简陋的摄片室
半年前,当王磊主任踏上这片距离祖国两万五千里的土地时,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远超预期:手术室灯光忽明忽暗,门诊走廊挤满席地而坐的患者,手术器械不全。日前,王磊副主任医师接诊了一名被肿瘤侵蚀腰椎的渔民Qassim,在国内只需微创手术即可治愈,在奔巴岛却因设备匮乏陷入绝境,如不及手术可能危及生命。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穿刺成功
手机充当无影灯
面对没有术中C形臂透视机而传统X光机无法实现术中动态监测的难题,王磊主任联合影像科队友柳勇主任医师、当地影像技师Mkubwa技师创造出“双机直角透视法”——通过垂直交叉固定两台老式X光机的入射角度,硬是在简陋条件下实现了近似C型臂的成像效果。
这场持续半小时的手术解除了Qassim三年来的剧痛,患者术后即感叹“困扰我的魔鬼逃走了!”
王磊在术后表示:“医疗援助不是简单的技术平移,而是要在现实坐标系中找到最优解,在受援医院工作时我们常常需要面对设备不足、资源短缺等层层阻碍。但是追求完美治疗方案的路上,除了过硬的医疗技术,更需要责任担当的勇气与执着。”这场跨越国界的救援,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