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定海神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虽不直接手持手术刀,却精准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体征,是确保每一台手术平稳进行的“定海神针”。他们始终陪伴在患者身边,从术前评估到术中支持,再到术后复苏,全程扮演着“隐形守护者”的角色。作为保障医疗安全、提升手术效率、推动舒适化医疗的关键学科,麻醉科已成为支撑医院外科体系高效运转的坚实力量。在他们看来,麻醉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生命支撑、风险平衡与人文关怀的精细艺术。
1
临床服务为核心
舒适化医疗全覆盖

王军博士为患者麻醉
麻醉科主任王军博士介绍,随着科室的快速发展,麻醉科的服务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舒适化医疗:大力推进日间手术与无痛诊疗,显著提升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的覆盖率。
高效周转:通过优化流程,将手术间周转效率提升15%,有力支撑了外科高效运转。
安全前哨:设立麻醉门诊,系统化进行术前评估,从源头上降低围术期风险,为医疗安全再添一道“防护墙”。
此外,麻醉门诊的设立进一步系统化术前评估环节,实现对择期手术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降低了围术期风险,为医疗安全再添一道“防护墙”。
2
技术能力为引擎
精准与安全同行

麻醉科副主任颜学军为患者麻醉
技术创新是驱动麻醉科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麻醉科已成功将多项前沿技术常规化应用于临床,推动麻醉管理由“经验化”向“精准化”全面迈进。在精准镇痛与麻醉领域,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已成为科室的标志性技术,年完成量超过3000例。该技术能够精准定位目标神经,显著提升术后镇痛效果,也为部分手术提供了可靠的麻醉替代方案,极大改善了患者体验。
在气道安全方面,可视化气管插管技术(包括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基本实现全覆盖。该技术的常规应用,使科室在面对各类困难气道时,都能实现快速、安全的气管插管,有效降低了气道相关风险,为患者生命安全上了“双保险”。
针对危重患者及复杂手术,麻醉科广泛开展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ART),实现对患者循环状态的实时、精准把控,为术中管理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同时,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初步应用,标志着科室正通过量化指标科学指导麻醉用药,推动每一台麻醉都向着更安全、更可控、更高效的目标迈进。
3
质量安全为生命线
内涵与温度并存

麻醉科副主任解成兰博士为患者插管
“麻醉是高风险医疗行为,患者安全永远是我们的第一准则。”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麻醉科构建起一套覆盖“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随访”的全流程质控体系,如同一张细密织就的“安全网”,默默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围术期安全。
尽管近年来高龄、高危患者麻醉比例持续攀升,麻醉科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流程,稳居质量安全高地。在此基础上,科室更将麻醉管理从“保障安全”向“优化体验”延伸。在普外科、骨科等重点科室,加速术后康复(ERAS)理念已实现常规化落地。通过多模式镇痛、精准液体管理等个性化方案,有效减轻手术应激,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让患者在康复路上少一份疼痛,多一份舒适”,已成为科室的共识与实践。通过对术后急性疼痛的精准管理,为绝大多数患者实现了“无痛康复”的温暖医疗体验。
4
人才教学为根基
传承与创新共举
作为徐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教学基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形成了“临床促科研、科研助教学”的良性循环。科室累计获得多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立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学术产出丰硕。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科室圆满完成多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带教任务,承担多所院校实习教学,并为基层医院培养进修医师,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
人才是科室发展的根基。通过持续优化梯队建设,科室已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21.7%,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升至87%,其中博士5人,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合理梯队。多人获评“先进个人”“优秀带教老师”等荣誉,一支高学历、专业化、充满活力的麻醉团队正成为推动学科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服务规模的扩容到技术实力的升级,从质量安全的坚守到人才队伍的成长,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是无影灯下的守护者,每一次精准麻醉、每一次安全监测,都是在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未来,麻醉科将继续聚焦临床需求,深化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为淮安区域医疗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