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开启“震动模式”,赵颖博士精准锁定“药”元凶!
“以前她能自己包饺子、收拾屋子,后来连拿筷子都费劲……”提起母亲张女士(化姓)此前的状况,女儿仍心有余悸。近日,家住金湖的70岁张女士在家人陪同下,从当地医院转诊至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困扰她近3个月的手抖、反应迟钝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罪魁祸首并非此前诊断的老年痴呆或帕金森病,而是她长期自行服用的药物。
Part.01
从“能自理”到“难穿衣”
异常症状进展快
据张女士女儿回忆,母亲因近5年常有头晕症状,2年前开始自行购买氟桂利嗪服用,“一开始吃了确实能缓解头晕,就没当回事,一直按说明书吃,没去医院复查过。”
今年5月起,张女士的身体逐渐出现异常:最初是拿碗时手腕轻微晃动,家人以为是年纪大了力气不足,没太在意;可没过多久,症状愈发明显,穿针引线时线根本穿不进针孔,系纽扣要花十多分钟,甚至吃饭时筷子会把饭菜抖落在桌上。更让家人焦虑的是,她的反应也开始逐渐迟缓。
Part.02
愈演愈烈难缓解
专家揪出“药”问题
察觉情况严重,女儿立即带母亲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过头颅CT、认知功能量表等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合并帕金森病”,并开具了相应的药物。可服药1个多月后,张女士的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走路时步伐变慢、身体僵硬,连简单的系鞋带都需要家人全程协助,日常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咱们去淮安的大医院看看!”今年8月初,在亲友推荐下,张女士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30病区主任赵颖博士处就诊。

赵颖主任与患者交流
接诊时,赵颖主任没有直接参考此前的诊断结果,而是逐字逐句询问细节:“头晕症状最早什么时候出现?氟桂利嗪每天吃多少剂量?手抖是先从一只手开始,还是两只手同时抖?”当听到“长期每天服用1片氟桂利嗪,已连续吃2年”时,赵颖主任的眉头微微一皱,随即安排张女士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结合症状特点,她的震颤是对称性的,且没有帕金森病典型的‘静止性震颤’(静止时手抖更明显),反而在做精细动作时加重。”赵颖主任解释,综合判断这些症状更可能是“药物诱导的帕金森综合征”,而非原发性疾病。
图片
Part.03
停药两周见成效
随访三月无复发
“先把氟桂利嗪停了,咱们观察两周,同时用一些促进药物代谢的辅助治疗。”赵颖主任为张女士制定了针对性方案。让家人惊喜的是,停药第10天,张女士的手抖症状就明显减轻,能自己端着水杯喝水而不洒;停药两周后,能独立穿衣服、系纽扣。
“现在我妈每天早上都去小区散步,还能和老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跟生病前差不多了!”近日,赵颖主任对张女士进行电话随访时,女儿的语气满是感激。截至目前,张女士已停药3个月,肢体震颤、反应迟钝等症状再未出现,头晕症状也通过调整后的规范用药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片
这些药物可能引发“类帕金森”症状
“氟桂利嗪是常用的改善脑血管循环的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偏头痛、治疗眩晕,但长期(通常指连续服用超过3个月)或大剂量服用,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比如手抖、肢体僵硬、动作迟缓等”赵颖主任介绍,除了氟桂利嗪,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也可能引发类似不良反应,尤其老年人群体代谢能力较弱,风险更高。
她特别提醒,市民出现身体不适时,切勿自行购买药物长期服用,尤其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疼痛等),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确定用药种类、剂量和疗程,定期复诊;若服药期间出现异常症状,比如突然手抖、动作变慢等,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清单,以便医生快速排查原因,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