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肝胆外科成功为一例肝脏尾状叶巨块型(大于10cm)肝癌伴肝左叶多发性转移的患者施行了左半肝+肝尾状叶切除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马某,男,68岁,因“扪及上腹部包块”而就诊于当地医院, CT检查提示肝脏巨大肿瘤而转诊我院。
徐贵云主任医师接诊后,考虑患者肿块位置在肝尾状叶,手术中暴露十分困难。据文献报道肝尾状叶的手术具有风险大,手术时间长(379±129分钟),术中出血多(2994±2303ml),手术死亡率高,手术并发症多等特点。尾状叶切除手术既往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有学者将肝尾状叶切除手术形象地比作是刀尖上的舞蹈。
面对这一疑难复杂病例,徐贵云主任医师会同科室同仁为患者制订了详尽的手术方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于1月13日进行,手术历时4小时,成功切除了巨大肿块,术中出血不足500ml。
肝脏尾状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肝叶,其解剖位置特殊,既没有能辨认的实质性标志,也没有恒定的血管、胆管单位,对尾状叶的界定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通俗地说肝尾状叶位于肝脏的背面,“骑跨”在下腔静脉上即第三肝门,“头顶”肝脏血流流出通道,即第二肝门(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脚踩”入肝血流的流入通道,即第一肝门(左、右肝动脉,左、右门静脉)和左、右肝胆管。尾状叶毗邻三个肝门结构,血管、胆管、淋巴管十分丰富,肿瘤转移的发生率较高。本例患者肿瘤侵及左肝门静脉血管,发生左肝内的多发转移性病灶,幸运的是右肝尚未受累,如右肝也广泛受累,原则上则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
据徐贵云主任医师介绍,市二院肝胆外科2015年成功完成肝尾状叶切除术3例。以往好多学者认为肝尾状叶肿瘤的发生率较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肝尾状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肝脏其他部位的肿瘤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过去认为尾状叶肿瘤发生率低,可能是因为尾状叶占整个肝脏容积只有5%--10%,相对占比较小。其次,由于尾状叶解剖位置的复杂性,诊断比较困难。再就是尾状叶的解剖学标准尚未统一,可能存在统计学误差。 (丁以洲 朱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