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就是被当地百姓誉为“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的医者吴冬青。
吴冬青,今年53岁,是我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2015年8月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挂职于七师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在他人看来,麻醉工作不就是打一针麻醉剂这么简单嘛,对吴冬青而言,麻醉医生则是一场手术中,除了主刀医生以外的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时刻关注患者每分每秒的生命体征,辅助主刀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不得有半点疏忽。
每完成一台手术,从术前麻醉准备到术后病人苏醒,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往往主刀医生已经完成手术了,麻醉医生还需要继续守护在病人身边。“手术一旦开始,我们是绝对不能离开手术室的,当仪器显示术中患者出现心率、血压、呼吸异常变化时,我们都要及时处理,用药物进行调节,以确保患者安全。”吴冬青说。
作为援疆人才,吴冬青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七师医院麻醉科的医生进行技术指导,做好传帮带。
婴幼儿手术麻醉在麻醉手术中属于特殊人群,麻醉具有一定难度。“今年年初,有位3岁半的患儿在我们医院做疝气修补术,手术过程中,刚给患者注入静脉麻醉药物,患者就出现紧急缺氧症状,脸部青紫,情况十分紧急。”七师医院麻醉科医生常常回忆说:“经检查,我们发现是由于患儿年龄小,送入手术室一直哭闹,产生分泌物而引起的。吴主任赶来之后,以极快的速度配合专业、轻柔的手法,对患儿呼吸道进行清理,缺氧情况很快得到了缓解,大家都松了口气。”
挂职期间,这样的现场指导,她不知道一共做了多少次。除此之外,为了能把更多更好的理念带给同事们,吴冬青不仅在全院做了麻醉方面专业知识的讲座,每天科室在进行术前、危重病人病情讨论时,她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同事们对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提供了更好指导方向。
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中唯一一名女性,在忙碌工作之余,更多的还有一份对家人的牵挂。“离家这么远,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了。”吴冬青的父母都已经80多岁,二位老人平时身体状况就不太好。“每隔两三天就要给家里打电话,或者微信视频,看看他们的状况。”吴冬青说。虽然父母年事已高,但对于自己的这份援疆工作,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常常告诫她要努力工作。为了不让女儿分心,老人家平日虽有什么小事也都是报喜不报忧。
洁白的无影灯,绿色的无菌衣,见证着医者的无声大爱。援疆期间,在吴冬青指导下做过的麻醉手术患者,年纪最小不满周岁,最长年近九旬。谈及援疆的感受,吴冬青说:“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深感责任重于泰山。病家的信任,激励我善待每一个患者,尽职尽责做好每一台麻醉。”“在人生的征程中,能为边疆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无尚光荣,这段经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