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对于邵老先生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人工角膜移植术后第三天,摘除纱布的邵老先生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到:“医生,我以前只能听见你的声音,模糊地看见你的轮廓,今天终于看清了你的样子。”原来在手术之前,邵老先生患上了“角膜营养不良”的疾病,多年来,双眼只能依稀辨认几个手指,更不能奢望能够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家人照料,不仅自已痛苦,也成为家人带来及大的生活负担。几年来他辗转全国各地诊治,均告知想要根治疾病提高视力,只能做角膜移植手术。角膜移植手术,说起来简单,然而现状是角膜捐献者甚少,移植手术更是遥遥远期。多年未等到角膜供体的邵先生,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在淮安市二院眼科就诊时,得知现在有生物角膜技术,已经在该院得到成功实践,并且不用去北京上海,在家门口的就能移植角膜,邵老先生决定报着最后的希望去试一试。
经过1小时的奋战,在我院眼科医生的不懈努力下,手术圆满完成,并在三天后,邵老先生重见光明。然而,生物角膜跟人角膜毕竟有很大差别,他们是如何做到将其放入人的眼中而不产生排异反应的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二院眼科严晓腾主任。严主任介绍说:目前的生物角膜,由猪角膜经脱细胞处理而得到。相比人的角膜,猪角膜来源丰富,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和人角膜基质相似的组织结构,应用后角膜的厚度、屈光度保持不变,感觉神经可以长入,能够恢复知觉。而且通过脱细胞方法去除猪角膜的免疫原性,可以降低猪角膜移植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排斥反应。为了保证猪角膜的供应,他们还专门设立了养殖场,同时在猪的品种上也有要求。使用生物技术将猪角膜去细胞去抗原处理后,保留其天然角膜三维立体结构,降低其免疫原性,以防止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患者移植后,可以逐渐与自己原有的角膜组织整合,从而终身使用。
据了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角膜盲已成为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中国目前角膜盲约为400万名,并且每年新增10万多病例,在这些患者当中,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我国各地眼库的角膜来源奇缺,大多能做角膜移植的医院也都面临着角膜供不应求的状况,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材料基本要靠社会捐赠,但全国捐献角膜每年不超过5000个。不少患者只能被动地等待捐献,看不到复明的希望。如今,随着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这种困境将逐渐被改变。
生物角膜技术并非新奇事物,在我国其他各大城市均有成功实践。从2010年开始,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河南眼科中心等国内多家知名眼科医院参与了生物角膜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愈后效果接近人捐献角膜。术后随访复查显示,生物工程角膜清晰透明,与原来正常角膜结构高度融合,使用安全有效。如今,现在这项技术已成功登陆淮安,并在我院成功开展,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项技术一定会在淮安大地上发扬光大,为越来越多深受角膜疾困扰的患者带去光明,带去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