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易患骨质疏松?
常识告诉人们,“人老先从腰腿老”;由此而带来的骨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大威胁。骨质疏松一词的原意是“多孔的骨骼”。今日看来,用骨质疏松来专指缺钙造成的骨骼总量减少的疾病,十分恰当。由于缺钙,人自20岁开始每日亏损30~50毫克钙质,钙摄入量低于3000毫克/天,则每日必须从骨钙库透支骨钙,补充血钙,骨钙的透支,引起骨(骼)总量以每年1%的速率在丢失。人逾50岁,骨总量已减少了30%,这时医生才能根据骨骼X片,作出骨质疏松的诊断。实际上,在人体丢钙(钙代谢变成“负平衡”)之初,骨质已经开始疏松,只是检查手段不灵敏,拿不到最初的证据罢了。持续丢钙几十年,骨质疏松日趋严重。人过七十,骨总量的丢失超过50%,出现背驼、腰弯、身高变矮及各类骨折。这是老年人缺钙的主要体征,显然,老年人骨病的主流是“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误区
骨质疏松是人体长期“丢钙”(即负钙平衡),在骨骼上出现的疾病。不论男、女、老、少,只要“负钙平衡”(入不敷出),得不到“纠正”,骨质疏松就在默默地加重。一旦钙摄入量达到3000-5000 毫克/人/天,人体的“钙平衡” 将自动由“负”转“正”,人体内的钙由“丢失”变为“积累”。持之以恒,骨质疏松就会明显改善,老年人也不例外。用提高钙摄入量治疗骨质疏松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的。
有效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运动
2.营养
3.预防摔跤
4.药物治疗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包括雌激素代替疗法.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二磷酸盐,这些药物可以阻止骨吸收但对骨形成的作用特别小.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