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利器”来袭——“GPS”系统来探路,精准“擒瘤”!
安全、有效
是患者对手术的最基本要求
尤其对在“头上动刀”的
神经肿瘤手术而言
如何精准定位至关重要!
那如果拥有一双“透视眼”呢?
我院神经外科陈中俊博士团队
运用神经导航系统
内镜下实时监测肿瘤切除范围
切除脑肿瘤同时保护脑组织
实现精确性、灵活性
微创性的高度统一
家住连云港市灌南县的惠先生由于突发头痛,于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查头颅CT,结果显示其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后,惠先生头痛症状较前虽有所好转,但一段时间后查头颅MRI平扫+增强,提示其右侧脑室后角旁异常强化病灶。惠先生为寻求进一步诊治,慕名来到我院就诊,急诊拟“右侧脑室三角部占位”将其收治入院。
患者脑部肿瘤
切除前后对比图
神经外科副主任陈中俊博士接诊后,详细了解其病史并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惠先生脑深部可见大小约2*2cm的肿瘤,因病灶位于脑组织深部,且与脑运动感觉功能区关系密切,若不及时处理病灶,存在自发性脑出血风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脑肿瘤切除的基本原则是在保障患者重要功能及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减少术后肿瘤复发,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肿瘤切除的越彻底,医源性损伤发生的可能性越大,需要在切除肿瘤与保障患者功能之间寻找最合适的平衡点。
再加上惠先生的肿瘤位置处于脑深部,临近基底节、丘脑、垂体等重要功能区,术中稍有不慎可导致患者肢体偏瘫、感觉功能障碍,严重者还可影响视力、视野。此类手术风险较高,这就要求肿瘤切除的范围要精准,对术者手术技术要求极高。
为最大程度的降低手术风险,并能够全切肿瘤,减轻手术相关并发症,陈中俊博士立即组织团队成员展开深入讨论,再三斟酌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最终决定使用神经导航系统在内镜下为患者切除脑深部肿瘤。
陈中俊博士
与团队成员研究手术方案
术前,陈中俊博士及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精确地设定切口,改变传统开颅手术模式,较以往开颅骨瓣范围显著缩小,实现微创效果。
术中,陈中俊博士及团队成员将神经导航与手术内镜实时匹配使用,更好、更精准地明确病灶在颅内的三维空间位置,且迅速到达病灶,大大缩短了寻找微小病灶所花费时间。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病灶周围结构做出正确判断,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术后可方便探查肿瘤是否彻底切除。
陈中俊博士及团队成员
为患者手术
神经导航系统与汽车导航相似,可以实时监测术者目前操作部位,使术者在术中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整个手术用时4小时20分,肿瘤被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意识清楚,肢体运动感觉正常,头痛症状减轻,无新增的神经功能障碍,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好的预后,目前正在逐步康复中。
神经导航技术是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标志,简单地说,它就是手术医生的“第三只眼”,以核磁共振、CT等医学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三维成像技术,在电脑上还原出患者颅脑的内部情况。
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要在患者大脑中辨认重要的神经、血管和功能区等结构,需要反复定位、重复调焦才能观察到深部精细结构,而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可以精准定位、导航,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充分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术后致残率,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目前我院神经导航技术已广泛应用神经外科多个分支,如脑转移瘤、癫痫外科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等。
陈中俊
神经外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诊疗组长
任江苏省医师学会神经外科脑血管组委员,淮安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会。博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淮安市医学骨干人才,取得淮安市科技局新技术立项二项和淮安市卫健委立项一项,第一完成人获得淮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淮安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数篇。擅长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