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不及防,患者遗留半身不遂!全力施治,康复医学再现“奇迹”!
“卒”不及防
半身不遂可咋整?
康复医学科助你生活更精彩
“医生,我父亲什么时候能够拔掉导尿管?”
“怎样能改善吞咽功能,吃饭,喝水不呛呢?”
“说话不清楚,人还有点糊涂是怎么回事呀?”
“医生,我父亲一直有心脏病、肺气肿,一活动就胸闷气喘,现在偏瘫了也不敢活动怎么办?”
……
近日,刘女士带着诸多的疑问,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咨询。刘女士的父亲今年55岁,因脑出血导致意识障碍、右侧偏瘫,经神经内科治疗后意识转清、生命体征平稳,但遗留右侧偏瘫、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认知减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多种功能障碍。而且患者既往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并发症等多种基础病,仅仅在床上翻身就大汗淋漓、胸闷气喘。
康复医学科杜俊秋副主任医师
为患者查房
康复医学科杜俊秋副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地询问了患者病史,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查体、康复评定,综合考虑患者在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平衡、心肺耐力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康复治疗团队的综合治疗、全面康复下,该患者入院48小时后拔除导尿管,实现自主排尿;入院24小时完成吞咽功能评定,并且经过10天吞咽治疗、摄食指导后,成功实现拔除胃管;呼吸训练师介入该患者的肺功能评定及训练。
床-轮椅转移
杜主任召集心内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为患者进行联合诊疗,各学科全面合作,制定综合的康复治疗策略。经过20余天的治疗后,患者已经实现独站、偏瘫侧上肢能抓握面包等食物自主进食、扶手杖步行。
目前,患者的康复治疗还在继续,在将来,他还会继续进行吃饭、洗漱、步行稳定性及社区功能性步行等功能训练,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标。
患者扶手杖步行
什么是脑卒中?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是由病侧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对侧上下肢体瘫痪,病变部位损害的严重程度决定偏瘫的严重程度。
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及并发症
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平衡功能障碍、协调功能障碍、步行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常见的并发症有:挛缩、骨质疏松、中枢性疼痛、肩关节半脱位、复合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小便功能障碍、压疮、跌倒、卒中后疲劳、睡眠障碍等。
什么时候开始康复?
01
一般认为本病运动恢复可在发病后数日开始,1~3个月内可达最大程度恢复。因此发病后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最好。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顺序一般为下肢→上肢,肩→手→拇指。
02
手功能恢复的预测:发病当天或发病后 1个月之内,手指能完成较高屈伸运动,几乎可以全部恢复或大部恢复为实用手;发病后1—3个月内能完成屈伸运动,小部分可以恢复为实用手,多数为失用手;发病后3个月仍不能完成屈伸运动,全部为失用手。
03
步行功能恢复的预测:发病1月内仰卧位受累侧下肢伸直抬离床面,以后90%恢复步行(独立步行45%—55%,辅助步行35%—45%),10%左右不能步行。
康复治疗的目的
01
改善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运动、认知、言语、心理等功能。
02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尽可能恢复或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自信心。
03
提高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重返社会,达到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康复的基本方法
01
运动治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Bobath技术、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牵张技术、肌力训练、关节活度的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医疗体操等。
02
物理因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电刺激、压力治疗、直流电离子导入、激光照射、超声治疗、水疗、经颅直流电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
03
作业治疗:上肢机器人、上肢粗大运动训练、手指精细运动训练、认知训练、记忆训练、职业技能训练、ADL训练等。
04
言语及吞咽治疗:失语症、构音障碍及吞咽障碍等。
05
其他治疗:康复工程(矫形器和辅助具配置及训练)、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高压氧疗等。
部分内容引用于:《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23版》(CHI 2023)、脑卒中的康复诊疗与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