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辐射、超微创!消化内科刘树青团队创新内镜技术破解胆总管取石难题
一场“无辐射、超微创”
的胆总管取石手术
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成功完成!
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刘树青带领团队突破传统技术限制,创新性采用“胆道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Spyglass探查+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RBD)”组合术式,在完全规避辐射风险的同时,以毫米级创口为患者实现精准治疗。
消化内镜中心
01
从“有创”到“超微创”
从“X射线”到“零辐射”
83岁的朱先生(化姓)肤黄眼黄尿黄半个月,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刘树青主任完善相关检查后,其胆红素高达600(正常值4~20umol/l),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刘树青主任表示,考虑朱先生年龄较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然而,这种方法需要使用X射线进行造影,不仅有辐射风险,还可能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风险。
02
革新:毫米之间的“绣花功夫”
面对这一挑战,刘树青主任立即召集梁凤博士及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商讨手术方案,创造性提出“全内镜路径解决方案”:EST+spyglass探查+ERBD。
刘树青主任为患者手术
术中,刘树青手持胆道镜如同执笔作画,内镜进入十二指肠,精准定位到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然后,利用胆道镜切开乳头肌,直接进入胆总管进行探查。在Spyglass胆道镜的辅助下,刘树青主任清晰地观察到胆总管内的结石,并成功将其取出。最后,通过ERBD技术,放置了胆管支架,确保胆汁的顺畅排出。
03
蝶变:八旬老人的“重生体验”
术后第四天,朱先生的胆红素便降至180,胆总管结石引发剧烈腹痛明显好转,目前还在逐渐恢复中。
刘树青主任表示:与传统ERCP取石术相比,这一创新术式优势显著。超微创特点使得患者术后恢复迅速,减少了因手术创伤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全程无辐射,彻底消除了辐射对患者身体的潜在危害,让患者在接受有效治疗的同时,无需担忧辐射带来的远期不良影响。
此次创新手术的成功实施,是刘树青主任团队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成果,也标志着我院消化内科在胆总管结石治疗方面迈入了新的阶段。未来,我院将继续鼓励各科室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