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4岁宝宝便血数月,竟因肠内“潜伏”巨型“草莓”!专家微创手术化险为夷
近日,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成功为一名4岁宝宝完成复杂肠息肉切除术。该患儿因反复便血数月就诊,最终,消化内科副主任乔晓博士团队通过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处存在一枚直径约2厘米的息肉,竟占据肠腔三分之一。
01
症状隐匿易误诊
肠镜诊断“金标准”
该患儿最初被误认为“肛裂”,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未果。经过多方咨询,家长带着患儿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儿科主任沙宁博士详细询问患儿病史,考虑需肠镜检查来明确出血原因。
02
微创技术突破:
儿童肠息肉治疗更安全
消化内科副主任乔晓博士为患儿手术
考虑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内镜技术为儿童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手术由消化内科副主任乔晓博士、顾建祥博士团队实施,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精准定位病灶,发现乙状结肠内的息肉达2厘米,占据肠腔三分之一!乔晓博士用钛夹封闭创面,避免穿孔和出血风险。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患儿病灶
03
幼年性息肉:
儿童便血的“隐形杀手”
肠息肉常被认为是中老年疾病,但临床数据显示,幼年性息肉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约占90%。此类息肉好发于2-10岁儿童,85%为单发,多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表面充血易出血,形似“草莓”或“荔枝”。乔晓博士补充道,儿童肠镜需精细化麻醉配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已形成多学科协作模式,确保手术安全。
此次微创手术的成功,展现了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的技术实力,也为儿童消化道疾病诊疗提供了范本。乔晓博士表示:“内镜技术让儿童肠息肉治疗更精准、更微创。家长无需过度恐惧,但必须提高警惕,将便血视为健康预警信号。”健康无小事,孩子的每一次异常症状都值得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