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针”功夫,仅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淮安市二院眼科新技术让视网膜下出血患者重获清晰视界
近日,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严晓腾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视网膜下注射手术,采用41G超微细针头技术,为一名70岁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视网膜下出血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溶血治疗。此技术通过超精微器械实现视网膜下精准给药的技术,标志着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专业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70岁患者张先生(化名),因“左眼突发黑影飘动7天”来我院眼科就诊。眼科主任严晓腾博士接诊后为其完善相关检查,经扫描激光眼底检查(SLO)、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考虑为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视网膜下出血。
面对复杂病情,严晓腾博士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决定采用创新性联合手术方案: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Phaco+IOL),再通过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最终以41G超微细针头(直径仅90μm,约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精准实施视网膜下阿替普酶注射。这一微小的针头极大地降低了对视网膜的损伤,在严晓腾博士的精准操作下,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影响,提高药物对病灶的作用率。与传统视网膜切开排血的方法相比,这种治疗方式以更低的损伤实现了网膜下积血的清除和大面积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
←眼底注射
严晓腾主任为患者手术↓
术后张先生的恢复情况良好,经过多次复查,OCT报告显示,左眼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患者主诉“左眼黑影遮挡”明显改善。这一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体现了手术的成功,更证明了41G超微细针头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这一创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未来,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优化眼部疾病的治疗方案,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