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作战”,再创“心”高!我院心脏外科团队成功实施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妙手巧解“定时炸弹”
主动脉夹层
死亡率高
是心血管疾病中
最为危急、复杂的疾病
有着“血管杀手”的称号
我院心脏外科团队
迎难而上 深夜作战
击退病魔
PK成功!
近日,54岁的万先生,于睡梦中的他突然感到胸背部一阵撕裂样疼痛,像被人用刀捅进去一样,大汗淋漓,脸色苍白,家人紧急将其送至我院急诊就诊。急诊打开胸痛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为其进行相关检查及会诊。
初步了解得知,万先生已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最高血压达160/100mmHg,近期因血压不算太高未吃药也未监测。我院心脏外科主任朱逸博士仔细分析万先生的主动脉CTA,当即诊断其为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且向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可造成肠缺血坏死而危及生命。
朱逸博士及团队为患者手术
正常情况下,一般B型主动脉夹层由于刚发病时血管处于水肿期,故在血压心率能控制平稳的前提下,可以等待1至2周左右,待血管情况稳定再行腔内隔绝手术治疗,此时手术风险小、成功率大。但此患者由于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如待血管水肿消退再行手术,肠坏死的发生率极大,只有连夜进行急诊手术才有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供的可能。
手术前CTA(可见肠系
膜上动脉开口血流明显受阻)
手术后CTA(可见肠系
膜上动脉开口血流明显恢复)
在这一关键时刻,朱逸博士果断连夜召集心脏外科团队王岩博士、唐子龙医生,紧急为患者进行急诊手术。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立即为患者施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手术顺利,术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顺利,不日出院。
主动脉夹层对于人类的健康就好比寂静的活火山,平时看不出,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毫无征兆地发作,让人措手不及。研究显示未经确诊的、未规范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死亡风险以每小时1%的速度增加,1周死亡率高达60%-70%。
根据病变及累及区域,主动脉夹层分为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A型夹层需要行开胸手术,而B型夹层则需要在微创的介入下行支架植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死亡率低等优势,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降低了围术期并发症,目前已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治疗方式。
据朱逸博士介绍,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项难度系数高、风险系数大的介入手术,这是对术者技术实力的一次挑战与考验,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处理复杂高危手术的技术水平再上新的台阶!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需坚持服药、控制血压、稳定情绪,避免一些相对激烈的活动,保持规律生活作息。一旦发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
我院心脏外科团队在科主任朱逸博士的带领下,披荆斩棘,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常规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胸主动脉瘤、心包疾病、心脏肿瘤、房颤等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微创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院心脏外科也在向着创伤小、安全性大的方向快速发展。门诊量、住院人数逐年增加,手术量尤其是微创手术的数量和比重逐年提高,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专家简介
朱逸,心胸外科主任、心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脏中心访问学者、徐州医科大学讲师、淮安市“533”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纵隔学组委员。
承担并完成市级科技研究项目一项,获得淮安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一项,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数篇。
门诊时间:周五全天